小暑入伏,即便是羅村壩村這樣的山區,到了正午也有些酷熱難耐。一打開車窗,悶熱的山風馬上讓人汗水直流。
往山上牛場走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給趙永祥打電話,可一直沒人接。
萬一去了找不見人,不是白跑一趟嗎?
49歲的趙永祥是寧強縣高寨子街道辦羅村壩村村民,也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肉牛養殖戶。他家原先就住在半山坡,后來搬到山下修了3間磚房,修建西成高鐵時房子拆遷拿到近4萬元補償,他就在羅村壩安置點修了幾間新房。
為了照顧牛場,他平時還是住山上。縣委宣傳部帶路的同志說,牛場活多,老趙這會兒可能正忙著,咱們繼續往上走。
半山腰的陡坡轉過一個彎,再步行不遠,就是兩間牛舍。圈里沒人,一眼望去,大牛小牛整整齊齊等在食槽前,估計是餓了,見有人來,高一聲低一聲地叫喚著。
坡下傳來一陣“突突突”的響聲,宣傳部的同志說,趙永祥回來了。
果然,聲音越來越近,一輛載滿青草的拖拉機穩穩地駛上來。原來剛才他一直和妻子在割草,手機放在地上沒聽見。
顧不上寒暄,趙永祥趕緊麻利地用鍘草機打草料。剛從地里割下的高丹草、甜高粱,一車就有一噸半,對牛來說是最新鮮的美味。老趙的兒子也來幫忙,父子倆合力用推車把鍘好的草料推進牛圈,一倒進食槽,大牛小牛就甩著尾巴歡快地進食了。
忙了這一陣,身上的藍布褂已經濕透了,趙永祥沒歇口氣,又忙著打掃牛圈、清理牛糞,堆到儲糞池中。這些糞可以賣給種植蔬菜、獼猴桃和茶園的做肥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雖然忙前忙后,趙永祥始終樂呵呵的:“我養了6年牛,去年養了七八十頭。今年養的肉牛賣了20多頭,又宰殺了10多頭,收入也有個十幾萬了,現在圈里還有50多頭。”
這么多牛照管的過來嗎?
“沒問題!除了女娃在上初中,媳婦、娃兒都能搭把手。”趙永祥一家4口,妻子聽力不好,兒子是個先天性的聾啞人。
原來家里沒產業,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趙永祥外出打過工,跟人合伙開過石場,還養過豬,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志氣往前沖,跟貧困的生活較上了勁。2014年豬價下跌,他和妻子決定改行養牛。
當年8月,他自籌10多萬元改建圈舍,還專程到山西定襄學習考察肉牛養殖技術,并購回了20頭種牛,走上了肉牛養殖的道路。
2015年,羅村壩村評定貧困戶,村里見他家度日艱難,就把他們評為貧困戶。可趙永祥的“牛勁”上來了,就是不樂意:“我和媳婦、娃都有手有腳,是壯勞力,娃還去漢中上了特殊學校。我就想靠自己的雙手養牛,真正地富起來,長久地富起來。”
把貧困戶的名額和有限的資金讓給了比自己更困難的農戶,趙永祥一心一意養起了肉牛。
他和妻子、兒子起早貪黑,不是在牛圈里給牛加工草料、打掃衛生、觀察牛的生長情況,就是到地里去運牛糞、種草、施肥、割草……有時連飯都顧不上吃。
除了新鮮草料,他還買來酒糟、青貯玉米草。“你看,這才五個月大的小牛已經有這么大的個頭了!”趙永祥的語氣里透露著驕傲。
在他的精心飼養下,肉牛個個皮毛光滑、膘肥體壯,肉質優良、銷路不愁。從2018年起,他每年要賣20多頭牛,大牛能賣1萬多元,小牛也得6000多元,一年純收入能達到十幾萬元。今年,老趙又換了一輛新的小面包車,用來運貨、跑生意。
養牛嘗到了甜頭,在當地也有了知名度,趙永祥的“牛勁”更足了。他琢磨著要再建幾間牛舍,擴大養殖規模:“現在每年都有穩定的收入,周轉的資金也夠,往后我還要多學些技術,把肉牛養殖產業再做大些,爭取能帶動村里其他人,大家都富起來那才美呢!”
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為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