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后我從河南伊川老家返西安途中,順路又到范園(范仲淹墓)憑吊瞻仰。
我三到范園,每一次都思緒難平、浮想聯翩,心胸受到滌蕩凈化。
葬母 ? 大宋名臣的尷尬
18年前,我從北京學習返回老家時到范園瞻仰。
范仲淹不是伊川縣人,怎么會埋葬在這里?
范仲淹(989一一1052)祖籍邠州(今陜西彬州),出生在蘇州,兩歲喪父(范墉),母親謝氏改嫁到了山東長山(今淄博)朱文翰家,范公改名叫范說。范公學習刻苦,勤奮努力,“劃粥割齏”的典故流傳千年。他27歲考中進士步入仕途,把母親從朱家接出侍奉,自己也恢復了本名范仲淹。范公先后在泰州、興化、蘇州、饒州、潤州、越州、延州、耀州、慶州、鄧州、杭州、青州、開封等地任官,還在朝中擔任過大理寺丞、秘閣校理、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等。他始終心懷天下,不計個人得失,竭力為民興利除弊,為國家盡忠履職,凡有作為,必盡其力,所致施恩,澤溥天下。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被后世樹為做人干事的標桿,他的學生孫復、張載等也都成為一代大儒。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在宋朝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有重要影響。
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母親病逝,喪事成了困擾范公的難題,按照舊時規矩習俗,范母不能在河北娘家下葬,也不能入范家祖墳安埋。無奈之下,范公只好在其夫人娘家商丘淺葬暫厝。范公遵制守孝期間,專到伊川萬安山下姚崇墓吊唁。唐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姚崇(651——721年),河南三門峽市陜州人,五朝為官,三居相位,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而名垂青史,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稱其為唐代四大賢相之一。姚公的身世與范公相同,也是年幼時母親改嫁致使去世后埋葬為難,后來姚崇看中伊川萬安山下這塊風水寶地,遂葬母于此,自己去世后也葬于此地。范公感同身受,于是也選定在姚園西側遷葬了母親。
公元1052年范公在徐州病逝,由于他長期廉潔從政且捐款行善,家中竟無錢辦理喪事,后朝廷撥款和同僚捐款幫助,按照范公遺囑將其安葬在母墓跟前。后來他的子孫去世,也安葬于此。伊川老百姓出于對姚崇、范仲淹的敬重,把二公墓園稱為“姚園”、“范園”,并自覺加以保護至今。
如今的范園,占地20000平方米,與東邊三百米的姚園為鄰,環境幽靜,交通便利,距洛陽市30公里,到龍門景區車程約十分鐘。進入園中,只見20米高的漢白玉范公雕像高大巍峨,古柏蒼翠,青松成蔭。范公祠中高懸光緒皇帝親書的“以道自任”匾牌,范公事跡展示清晰醒目。蒼松翠柏之間,范公及其母親、兒子等墓冢安好,一派莊嚴肅穆。“范園”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文保單位,也是愛國主義和廉政教育基地。
當年范公逝世后,大宋名臣、范公好友富弼撰寫了墓志銘。大文豪歐陽修撰寫了神道碑文,大書法家王洙書丹,宋仁宗親書篆額“褒賢之碑”,世人稱為“三絕碑”。碑文說:“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石碑高4.08米,寬1.41米,厚0.48米,規制宏偉,氣派非凡。
三絕碑
范公墓在母墓之西南,母墓之北是范公長子范純佑(辭官照顧奶奶)的墓,這種形式充分體現了“母慈子孝”的優良風尚,范母過世前交代范公:“我到陰間要背著孫子,讓孫子離我近些,葬我上邊,你老了,葬我下邊”,當地把這種墓葬排列叫做“扯兒背孫”。
范公還有三個兒子,次子純仁,三子純禮,四子純粹,均距范公墓之北四五百米遠,也是很有講究的,范純仁官至宰相,過世前曾說把他埋在父墓之后遠一些,給父親留足拜謁空間。這樣,也避免別人說父親做官不如兒子大。
范公是文武大才,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宋仁宗起到清末,多位皇帝和志士仁人為范公題詞或寫文稱頌。宋代大儒朱熹稱范公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梁啟超說:“五千年來歷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兩個人:范仲淹和曾國藩。”這兩位,死后都被朝廷賜予了“文正”的謚號。
三貶 ? 良吏忠臣的本色
十年前我再到范園,感受最深的,除了范公慶歷新政、戍邊御敵、執教興學等,則是他的三次被貶。范公雖沒有唐時劉禹錫27次被貶的次數多,但他這三次被貶是歷史上人們津津樂道的佳話。
第一次:天圣七年(1029),18歲的仁宗皇帝準備率領百官為章獻太后祝壽,范仲淹認為此舉混淆了家禮與國禮,就上疏仁宗說:“皇帝如果要盡孝心,于內宮行家人禮儀即可,若與百官朝拜太后,有損皇上威嚴”。無私無畏的范仲淹,還上書太后,請求放權還政于仁宗。范公因此被貶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任通判。對范公有舉薦之恩的大文人晏殊告誡他謹言慎行,范公寫了《上資政晏侍郎書》表達自己剛正直言的決心。后來司馬光說范公:“讜言直節,奮不顧己”。當時,同僚城郊送別,舉酒說:“范君此行,極為光耀呵!”
第二次:明道二年(1033)冬,郭皇后不慎誤傷仁宗,宰相呂夷簡與內侍閻文應、范諷等,按仁宗心愿力主廢后。對此,范仲淹帶領群臣跪伏垂拱殿外,請求召見匯報不應廢后,仁宗派宰相呂夷簡出來,范仲淹與其爭論。第二天,范仲淹帶領群臣去找呂夷簡繼續爭論,眾人行走途中,朝廷詔書下達,外放范仲淹為睦州(今浙江建德市)知州,小范公18歲為范公辯護的歐陽修和富弼等人也被貶或被罰。后來當宰相的韓琦稱范公:“雄文奇謀,大忠偉節。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師于來者”。同僚城郊相送,贊許:“范君此行,愈為光耀!”
第三次:景祐三年(1036),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任用親信,范仲淹在朝堂慷慨陳詞尖銳批評,勸說皇帝掌握好官吏升遷等事。呂夷簡誣陷范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等,范仲淹被貶知饒州(今江西鄱陽縣)。為范公抱不平的歐陽修、余靖、尹洙等也牽連被貶。這次也有官員到城郊送別,正直的王質扶病載酒而來,稱贊:“范君此行,尤為光耀!”貶到饒州后,范公并不悲觀,他吟詩《郡齋即事》:“三出專城鬢如絲,齋中蕭灑勝禪師。……世間榮辱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同情范公的大詩人梅堯臣寫《靈烏賦》寄給他,勸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巴,不要再議論朝政了。范公即回一首《靈烏賦》,說他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憂樂 ? 立身做事的圭臬
今年我三到范園時,適逢園中沒有別的游人,環境十分清靜,暖陽高照,惠風和暢,古柏森森,曲徑通幽。無論我是在范公墓前肅立默思,或是在園內緩步行走,心中充滿了對偉大范公的崇敬和仰慕。我想,范公在《岳陽樓記》中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等思想,對中國的帝王官吏乃至文人志士、平民百姓影響有多大?文同、三蘇、岳飛、文天祥、史可法、李時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孫中山等,還有新中國的谷文昌、焦裕祿、孔繁森等大批廉潔為民的干部受其影響沒有?舊時生產工具簡單等,那么大量的水利工程、建城修堡、抬田修地等,還有奮起抵御外敵入侵,等等,涉及的眾多官員、軍人、平民受其影響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口號的提出受其影響沒有……
千年過去,滄海桑田。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范公“先憂后樂”的思想還有用嗎?我的看法是肯定的,并且認為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我們的各級領導和各級公務員,都應該向滿身學問才大心高去世無錢安埋的范公學習,把國家利益和人民群眾始終放在首位,堅持把先憂后樂作為初心和行動準繩,這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一定有著巨大的積極作用。
范仲淹所寫的《岳陽樓記》文字雄渾,言辭激蕩,是一篇描寫山水的文學佳作,更是一篇暢舒胸懷的政治宣言,堪稱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的天花板杰作,跨越時空并千古不朽!偉大的范仲淹在國家內憂外患之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雖屢遭貶黜,仍進取不息,其一生為政清明,辛勞奉公,個人生活十分清貧,但精神世界非常充實和精彩。他未給子孫留下什么財產,卻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體共產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要繼承和發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他說:“離開了人民,我們將一無所有,一事無成;背離了人民的利益,我們這些公仆就會被歷史所淘汰。”不為人民,還需要公務員嗎!
所有公務人員既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不為名利遮望眼,不使浮躁亂初心,不失公仆真本色,在工作中用心做事,實心為民、初心不變。 所有干部尤其是領導,一定要敬畏人民、敬畏組織、敬畏法紀,堅決不觸底線、不越紅線,自覺做到自己清、家屬清、身邊清。要修身慎行、懷德自重,不為物欲所動、不因小利失節,在付出中升華境界,在奉獻中成就精彩人生。
我們這些退休人員,也應向范公學習,保持本色,維護晚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清淡度日,健康生活,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綿薄。
離開范園時,我問干了一輩子農活的66歲堂弟:“你來過范園嗎?”他說:“來過。”我問:“咱這農村人都知道范仲淹嗎?”他說:“都知道,好官嘛!”是啊!農民都知道范仲淹是好官,真是千古不朽的范仲淹!
作者簡介:李振峰,漢中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國學研究會顧問,漢臺區作家協會顧問。
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為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