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漢中門戶網專訪寧強基層的人大代表,也是陜西省非遺文化寧強羌繡代表性傳承人王小琴女士,在漢中兩會期間她對于推廣寧強羌族文化有著獨特的見解。
寧強是國家命名的羌族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羌族民俗民風都有良好的保存。近年來,寧強縣搶抓中省市政策機遇,高標準規劃建設了羌族文化博物館和羌族文化產業園,為保護和傳承羌族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羌繡是羌文化的藝術結晶,也是寧強的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更是貧困繡娘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王小琴用了五年的時間走遍大山的每一個角落,去挖掘熱愛刺繡的每一個角落,去挖掘熱愛刺繡的愛好者,鼓勵她們從拾針線,為了讓老一輩留下的珍貴遺產更好的傳承,通過成立羌州繡娘公司、建立專業合作社、組建羌繡傳習基地,探索出了“企業+學校+基地+合作社+貧困繡娘”的產業助貧模式,在保護和傳承羌繡文化中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就業,為脫貧致富貢獻自己的力量。目前,已經在全縣建成6個羌繡專業合作社、10個羌繡傳習基地、3個社區工廠,研發5大類300余種羌繡產品,在端午節來臨之際,研發了100余種端午香包,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共開展羌繡培訓40余期5000余人次,帶動1000余名留守婦女居家就業,期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0余人,人均增收3000余元。特別是重點關心關注殘疾婦女,耐心培育了以聾啞繡娘鄭娥、雙手重度殘疾繡娘李曉麗等為代表的23名殘疾繡娘,她們通過自身努力年收入最高可達2萬元,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今后,將完善帶貧模式,帶動更多婦女用勤勞雙手發展指尖上的致富產業,確保她們穩定脫貧、長效增收。
在談到作為一名省市縣人大代表,更是非遺文化寧強羌繡代表性傳承人,在羌文化傳承保護、羌繡產業未來發展方面有什么打算的時候王小琴表示作為非遺傳承人,保護傳承羌文化,發展壯大羌繡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昨天方市長在報告中講到,“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抓好寧強羌文化產業園建設”、“打造以民俗古跡為核心的人文探究旅游圈、“發展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這些工作部署蘊含了很多的真金白銀,為我們發展保護傳承羌文化,創新發展羌繡產業提供了新機遇。我們要認真研究、及早對接,以“文化+旅游”體驗為依托,不斷挖掘和豐富羌繡內涵,強化羌文化的活態傳承。下一步,將重點做好三件事。
一是讓羌繡更上檔次。做到非遺與農耕文化相結合、與貴金屬結合、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開發更多富有特色的羌繡產品,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二是讓羌繡更有名氣。秉承“昨天的保護、今天的傳承、明天的創新”理念,加強與其他羌族聚居區的互通交流,加大羌繡的宣傳推介力度,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喜歡羌繡,以此推動羌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三是讓羌繡更能增收。壯大以羌繡、羌服等為特色的產業經濟,在全縣移民搬遷安置點新建非遺扶貧工廠,吸納、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真正實現搬的出、穩的住、能致富。
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為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