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洋縣紳寶利制衣廠,百余名工人正在機器前忙碌地裁剪、縫紉、打包。據了解,該廠是江蘇南通市紳寶利集團在洋縣投資3000余萬元建設的第一個社區工廠,有服飾制造生產線2條,設備100余套,吸納員工200余人,每月生產加工服裝6萬余件,年均產值達8000萬元。
今年以來,洋縣立足實際,深入實施抓就業創業、抓環境美化、抓文明鄉風的“三抓”工作,在保障農戶穩定增收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抓就業創業 “飯碗”端的更穩
洋縣溢水鎮時家坡村村民張梅沒想到,不到四年時間,她和家人不但從大山搬到社區,自己還成了一名制衣女工,每月工資3000元。
“在家門口務工,吃住在家,省了務工成本,上班時間也很自由,不會耽誤接送孩子上學,既能照顧好家里,又能增加收入。”10月25日,在洋縣紳寶利制衣廠車間,張梅一邊干活一邊高興地說。
在洋縣,像張梅這樣過上舒心生活的人還有很多。今年,洋縣持續加大社區工廠就業模式的扶持力度,通過降低準入門檻、加大資金扶持、強化技能培訓、加強融資服務、落實稅費減免等措施,鼓勵引導移民搬遷社區積極興建社區工廠,幫助搬遷人員就業。
目前,以洋縣紳寶利制衣廠和縣產業孵化園、激光科技產業園、新能源生產園等為代表的企業和園區已累計解決當地群眾就業8000余人。同時,該縣與江蘇省如皋市簽訂產業合作、協作招商、勞務協作等協議,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9萬人,創經濟收入12.8億元。縣上還積極搭建創業就業平臺,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大學生回鄉創業。目前,全縣落實享受創業優惠政策的企業和個人265戶,發放創業補貼6870萬元。
抓環境美化 讓鄉村更美麗
道路兩旁楊柳依依,朱鹮造型的路燈交錯林立,干凈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戶戶,綠樹紅花中掩映著一棟棟嶄新的農家小樓。這是畫亦是詩,也是龍亭鎮柳山村一幅美麗的鄉村美景圖。
然而,過去的柳山村卻是“晴天路如刀、雨天地似膠”的景象。“以前我們村的村民居住環境臟亂差。自精準扶貧以來,實施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在村里干凈了、美了、亮了。”10月23日,柳山村黨支部書記劉富民說。
去年以來,柳山村以“三村五區”(即扶貧示范村、丘陵美麗村、城郊休閑村和優質稻米區、特色農產品區、最優薯產區、勞務輸出區、梨園景區延伸區)為發展目標,整合投資1453.4萬元,硬化、拓寬村組道路8.4公里,新建人畜飲水工程2座、文化休閑廣場2個。同時,將柳山環線、村內塘庫、柳山湖等資源有機整合,發展鄉村旅游,輻射帶動全村美化、亮化。
“現在村上道路通了,產業旺了,村莊美了,心情也舒暢了。大家住在村子里也能體驗到城里人的生活,這多虧了縣上實施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村民任朱慶高興地說。
柳山村只是洋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洋縣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抓手,制定下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方案,把鎮邊、村邊、河邊、路邊、屋邊環境衛生治理作為重點,并以“十鎮創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動為契機,加快推進農村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建設。
目前,全縣投入人居環境整治資金達到3.36億元,配置戶垃圾桶6萬多個,公用垃圾桶1431個,垃圾箱1055個,建成垃圾填埋場5座;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40.3%,村公廁覆蓋率達45.2%,路燈安裝率達66.7%;創建市級“四好農村路”示范鎮1個、示范路2條,建設鄉村振興示范鎮2個、示范村20個。
抓鄉風文明 鄰里和諧樂融融
“這樣的活動把黨的好政策和村里的事結合到一起,讓大家一起感受了那段艱苦歲月和先輩們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也明白了政策,學習了文化知識,以后這樣的活動應該多搞一些。”10月20日,在槐樹關鎮麻底村文明實踐站內,76歲的老黨員王安英說。
鄉村文明之風吹到洋縣每個鄉村
麻底村文明實踐站把黨史學習教育、疫情防控和防汛自救等知識,以“小故事”闡明“大道理”、“小數據”解讀“大政策”等形式,引導群眾接受紅色教育、學習科學知識、了解政策法規,凝聚鄉村振興合力。
“我們通過講解《兩個紅辣椒》《長征路上的小腳丫》等紅色故事,不斷引導村里的年輕人傳承紅色基因,對當前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和培養村接班人都有很大的幫助。”麻底村黨支部書記王小慶說。
今年,洋縣把抓文明鄉風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縣文明實踐中心為主,輻射帶動18個鎮(街道)文明實踐所、273個村(社區)文明實踐站,以唱山歌、演曲藝、打快板、微視頻、講故事等形式,借助志愿者力量,并通過院壩說事會、群眾夜校、鄉村大舞臺等陣地,開展“庭院六送”“文藝小分隊+”等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目前,全縣累計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100余場次,吸納志愿者300余人,惠及群眾6000余人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高標準推進。
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為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