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也是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第一個國際消除貧困日。從2012年底,我國拉開新時代脫貧攻堅序幕到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陜西漢中曾是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今年夏秋多輪強降雨對當地造成較大影響。漢中創新建立防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平臺,精準幫扶受災村民,消除因災返貧致貧風險。
今年七月以來,陜西漢中遭受多輪強降雨,其中8月21日漢中勉縣遭遇特大暴雨,1小時內降雨量超過220毫米。受災最重的勉縣長溝河鎮山體塌方道路中斷,部分民房受損。
勉縣長溝河鎮轉咀子村村民谷翠平:我們原來這個上面也是房,后頭還有兩間房(外面)也是房,(現在)全部砸完了。
災情發生后,谷翠平被立即轉移到當地的安置點,領到了米、面、油、棉被等生活物資,以及2千元臨時救助資金,隨后又被納入需幫扶人員名單。
勉縣長溝河鎮幫扶干部王勇:房屋受損,我們根據房屋受損政策,人均13000(元),她一家4口人,享受了50000(多元)購房補貼,另外他家有個學生,剛好今年上大一,我們給申請了雨露計劃,給補助了3000元。
漢中組織2萬7千多名基層網格員進入受災村莊,開展入戶摸排,通過一鍵報災,上傳災情信息。
災情信息陸續回傳到漢中市防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平臺后,平臺將這些信息與教育、醫療、民政等13個行業的1800多萬條數據匯集到一起,利用大數據分析、AI智能識別等技術評估出需關注幫扶的人員。
漢中市鄉村振興局防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平臺 劉樂:8.21之前,我們全市因災納入“三類人群”的只有38戶。在8.21后,我們全市因災納入“三類人群”的已經達到了1039戶。
劉樂所說的“三類人群”,就是脫貧不穩定、邊緣易致貧、突發嚴重困難人群。在迅速確定需幫扶人員的同時,平臺運用大數據精準分析,需要幫扶的內容和相應政策隨之生成。當地還對受災群眾進行產業幫扶,全力確保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勉縣長溝河鎮兩河口村村民張明成家依靠種植中藥天麻,在2018年脫貧摘帽。今年受災情影響,原本種植的天麻受損嚴重。
勉縣長溝河鎮兩河口村村民張明成:政府給了我們15000(元),又給了我們50000(元)的貼息貸款,把坡上的天麻該翻地翻,該栽地栽,我又買了30只羊,后面把這個規模往大了發展,多掙點錢。
此外,漢中市還通過技能培訓、拓展就業等扶持政策,全力確保脫貧群眾穩增收。
漢中市鄉村振興局局長 康虎生:對于易返貧致貧人口,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變事后幫扶為事前預防和事后幫扶相結合,把中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頂層設計落實、落地、落細。
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為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