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壩村村委會
金秋九月忙,栗果正飄香。眼下正值板栗成熟上市的季節,素有“板栗之鄉”的栗子壩村,漫山遍野的板栗樹上,一串串栗蓬“笑開了花”。一陣秋風拂過,幾顆成熟飽滿的板栗掉落到了樹下。村支書伍程勇小心翼翼撿起一顆板栗,熟練地用小石塊打開板栗外殼,從里面取出兩粒圓潤的栗子,遞到長江商報公益記者手上:“快嘗嘗,這是野生栗子,個頭雖小,但是比普通板栗好吃。”
盡管今年村里的板栗因天氣原因導致收成大幅減產,但伍程勇依舊春風滿面。如今,除了支柱產業板栗外,栗子壩村還有香菇、天麻、豬苓、蜂蜜……特色產業百花齊放,讓村民們從此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也繪就了栗子壩村鄉村振興的美好新畫卷。
栗子產業托起小山村致富之路
栗子壩村位于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岳壩鎮,深處秦嶺腹地,距離佛平縣城大約六七十公里。村子位于漢江源頭支流的西河與金水河交匯處,這里山地坡度緩和,多為黑砂土質,氣候十分適合種板栗。
“我們村種板栗的歷史悠久。”伍程勇告訴長江商報公益記者,過去村里出過不少舉人、秀才,因此修了一座“魁星廟”,廟前壩子中間一棵大板栗樹上掛了個牌子,寫著“勵志壩”,意在激勵后生讀書上進。后來廟和樹等都被泥石流沖毀了,由于受方言影響,加之村里山上盛產板栗,于是慢慢傳成了“栗子壩”。
村名和板栗的關系可能是個巧合,但如今的栗子壩村,通過大力發展板栗產業,儼然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板栗之鄉”。
栗子壩村地廣人稀,僅有213戶670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57戶。因深處秦嶺南麓山區,只有一條主路通往村外,村子長期以來都受貧窮困擾。
1996年,年僅31歲的伍程勇當上了村委會主任,他勵志要帶領全村脫貧致富。1999年,當選為村支書的伍程勇經過與村民們商量,決定將板栗作為栗子壩村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
經過全村上下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板栗產業終于在2012年時開始形成規模。伍程勇也以自家50畝板栗為中心,創建了村里第一個專業合作社,希望通過統一種植規程、免費提供專業種植技術等,幫村民們更好地種植板栗。
“其實在我們發展板栗產業的過程中,也走過不少彎路。”伍程勇說,因為種板栗收成結果到發展需要個過程,因此中間曾有好幾年,村里放棄了種板栗,轉為尋求發展別的替代產業。但最終經過幾輪試驗,全村最終還是決定回到原點,踏踏實實將板栗產業做好。“兜兜轉轉一圈,栗子壩還是做回栗子。”
如今,栗子壩村的野生板栗規模已達到2萬畝,嫁接改造板栗也有1800畝,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在全縣都穩居第一。2017年,栗子壩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村民們靠一顆顆小小的栗子,實現了致富增收。
“我有個心愿,就是咱們村民在板栗種植上這塊,收入能再大一點。”伍程勇說。
香菇大棚產值達110萬元
產業興,百姓富,鄉村旺,這是栗子壩全村人心里堅定不移的信念。然而,種板栗對氣候條件要求非常高,一旦遭遇極端天氣,便會直接影響板栗產量,從而導致村民收入下降。
例如伍程勇家,去年板栗只有2000斤的產量,已經不算豐產,今年立秋后由于頻繁遭遇雨天,氣溫下降,又面臨大幅減產,可能連500斤都不到。他很快便意識到,利用好村里的資源,拓寬農產品發展路徑,才能全面提升全村農業發展質態。“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不能僅憑單條腿,我們一定要多條腿走路。”
為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讓村民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2018年,伍程勇和村干部們通過到外地考察調研后,決定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方式打造一個香菇產業園,建起了3600平方米、能放20萬袋袋料的香菇大棚。
9月24日下午,在栗子壩村的香菇大棚里,幾名工人正在檢查早秋培養的菌棒。最初,村里通過在外面請技術員教村民們培養香菇。今年,村里人自己已經能獨立完成整套的香菇種植過程。從椴木香菇到袋料香菇栽培,經過幾年的實踐,如今,香菇大棚的年產量已達到25萬袋,產值110萬元左右。
伍程勇告訴記者,由于沒有經驗,起初建大棚時曾遭到不少村民反對。于是黨員干部們帶頭入股帶頭干,全村著力打造香菇產業。
香菇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且對體力要求不高,老人、婦女都能干,與種板栗等其他產業也不沖突。很快大家便發現,香菇大棚也成了他們增加收入的一件法寶,既給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新鮮血液,也解決了不少村民就近務工的需求。
經過多年的發展,除了板栗和香菇,天麻、山茱萸、豬苓等中藥材如今也成為栗子壩村重點發展產業。對于全村未來的產業發展,伍程勇還有很多想法,例如爭取把香菇、天麻等種植規模擴大,帶動更多農戶發展特色產業。“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讓家家戶戶富起來,人人過上好日子,這便是我們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剛采摘的香菇
栗子壩村村支書伍程勇
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為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