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人民日報文化版刊發重點報道《“青春版”地方戲圈粉年輕人》,以《陜西00后“非遺種草官”李雅芝 直播間里唱“桄桄”,吸睛!》的大篇幅內容,大力贊揚這位“非遺種草官”。
“友友們,今晚我給大家唱一段經典折子戲《表花》!”晚上8點,24歲的漢調桄桄演員李雅芝對著鏡頭嫣然一笑,清亮的戲腔響起:“你既然會說又會講,我要把各樣的花兒問一場!”每周末晚上,這名00后“非遺種草官”都會準時開播。
李雅芝在表演
李雅芝先以國風歌曲開嗓,待觀眾涌入直播間后,介紹漢調桄桄,并表演唱腔和念白。評論區熱鬧起來:“漢中還有自己的地方劇種?”“一定支持家鄉文化”……截至目前,她已直播480多場次,累計訪問人次超1000萬。
李雅芝是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的一名青年演員。漢調桄桄是活躍在漢中城鄉的地方劇種,是秦腔流傳到漢中后融入漢中方言土語和山歌小調形成的獨特漢調,被群眾戲稱“桄桄戲”,因而得名“漢調桄桄”,被譽為“南路秦腔”,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悠久的漢調桄桄,一度面臨人才不足的窘境,劇團年輕一輩只有零星幾人。為了搶救性保護這一劇種,2013年,漢中面向社會招收60名學員。當時13歲的李雅芝,就這樣與漢調桄桄結緣。
人在藝不絕。“我們干出了名堂,就不愁傳承。”看著身邊和她一樣的年輕演員,看著年過古稀卻依舊在舞臺上發光發熱的老師們,李雅芝這樣想。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雅芝在短視頻平臺看到一名其他劇種的演員直播唱戲,觀看人數達上千人。她激動起來,別的劇種能播,漢調桄桄為什么不試一試呢?得到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主任趙紅的支持,李雅芝說干就干。
剛開始直播主要是表演槍花、劍花等基本功,堅持了一段時間,粉絲增加不少。“冷門”戲曲在網絡上受到歡迎,李雅芝備受鼓舞。她結合用戶興趣與視頻熱點,一兩個月就調整一次直播內容,多元化的內容不斷引流新觀眾,很多年輕人被變裝視頻、國風舞等創新內容吸引,逐漸喜歡上漢調桄桄。
“你們這幫娃娃一定要堅持傳下去”“這是優秀的漢中文化,不能丟了”……粉絲的積極互動和鼓勵,更加堅定了李雅芝直播的信心。為了讓粉絲有更好的觀看體驗,李雅芝買了聲卡、直播架等設備,針對外地粉絲聽不懂地方詞的問題,李雅芝購入了一臺投影儀展示唱詞字幕,幫助更多人理解和欣賞漢調桄桄。
為了讓更多人走近漢調桄桄,李雅芝也緊跟流行熱點進行創作。把戲曲動作拆解成“變裝挑戰”、讓網友模仿“甩頭殺”“回馬槍”、給傳統唱詞配上流行配樂、用戲曲妝拍“哪吒說唱”……“我們不是老古董,戲曲也可以很潮——只要你看過我的直播間。”李雅芝說。
除了線上展示,李雅芝也和其他演員一道到各地進行惠民演出,有粉絲專程追到現場聽戲,也有觀眾意猶未盡,到線上搜索賬號觀看直播。
2021年起,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又“解鎖”了一個新板塊——非遺進校園活動。每周,李雅芝和同事都會去學校上社團課,教學生唱戲、表演。孩子們常常將他們團團圍住,問問題、要簽名。“不是年輕人不喜歡戲曲,只是他們以前接觸得少。年輕人喜歡,學生們愛學,這門藝術就不會丟。”趙紅說。
在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像李雅芝這樣活躍在互聯網上的年輕演員還有10余人。經過摸索,大家逐漸了解了用戶的喜好,并在視頻和直播中做出差異化——有的展示演前裝扮、有的分享練功日常、有的進行樂器表演……在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最近組織的“桄”潮漢中秀直播活動中,中心官方矩陣賬號線上觀看人數達17萬余人。
“小眾”的漢調桄桄,正被更多人看見。
相關閱讀:? ? ? ?
漢調桄桄是活躍在陜西漢中的地方劇種,被譽為“南路秦腔”,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漢調桄桄有“西路桄桄”“東路桄桄”之分。東路唱腔帶關中語音,以須生、正旦、大凈為主,以杖頭木偶形式表演。西路帶有巴蜀語音,以演出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戲見長,以傳統戲曲舞臺形式表演,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點,又吸取了陜南地方音樂悠揚委婉之長,具有獨特的漢調藝術魅力。代表作有本戲《程夫人鬧朝》《紫霞宮》《破幽州》,折子戲《擋馬》《掛畫》《豆汁計》等。
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為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