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鎮巴縣赤南鎮黨員馮濤,眼見著移民搬遷點在家門口建成投用,大量農村勞動力閑置在家,他打算在長灘社區張家壩建一個手工制作公司。
“但工作剛開一始就遇到了征地和建廠選址的麻煩,我當時一籌莫展。”9月11日,馮濤說,“多虧了鎮黨委、政府和長灘社區村黨支部,了解情況后,他們主動找我,幫我選址、征地、建廠。”
在鎮村黨組織的鼎力支持下,2018年1月,馮濤完成了鎮巴縣妙藝手工制作有限公司的組建并試運行。
2018年5月,借助蘇陜協作戰略機遇,他的公司與江蘇省南通睿博電器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并建成鎮巴縣第一個社區工廠。兩年來為赤南鎮解決200名貧困勞動力就業,來這里上班的貧困群眾年均收入在1到3萬元。
赤南鎮位于鎮巴縣城西南,面積126平方公里,人口1.6萬。作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赤南鎮堅持“生態立鎮、黨建強鎮、產業興鎮”思路定位,大力實施易地移民搬遷、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民生工程。全鎮貧困人口由2016年的1340戶4615人,減少到2020年的40戶64人,貧困發生率由26%下降到0.42%。
“必須把農村基層黨組織這個戰斗堡壘建好建強,引導群眾穩就業、有產業、能增收,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赤南鎮黨委書記毛忠誠說。
赤南鎮梅坡村返鄉致富帶頭人王永紅,2017年成立紅娃農牧公司,帶領村民利用當地豐富的山地資源建成高標準李子園1300多畝,加入企業的農民有98戶262人,戶均增收5000元左右。去年,王永紅主動向組織靠攏,遞交入黨申請書后已順利成為一名預備黨員。在王永紅的帶領下,現年57歲的劉世宣放棄了外出務工的機會,他和妻子等30多名貧困勞動力在李子園務工,每年收入達到4萬多元。
“我們之前在外面務工,照顧不了家里。現在永紅在家鄉建起了這片李子園,讓我們獲得了穩定的就業機會。”劉世宣說。
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赤南鎮黨委探索建立“組織引領、黨員示范、政策扶持”3+模式,通過建立合作社吸納貧困戶、流轉土地掙租金、參股分紅變股東等形式,帶動貧困戶主動參與到產業發展中。
廟子壩村黨員毛萬兵在外打拼多年,事業有成。他回鄉后創建桂紳緣茯苓種植有限責任公司,在長灘社區、廟子壩村、梅坡村先后發展天麻種植380畝,帶貧121戶,戶均增收3000元左右。他說:“基地通過‘黨員+合作社(公司)+貧困戶’模式,使貧困戶實現“拿租金、掙薪金、分股金”三種方式增收,與貧困戶建立起長效利益聯結機制,企業實現了生產發展,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增收。
近年來,鎮巴縣赤南鎮全面推行村黨支部、村委會、村集體經濟組織“三位一體”村級治理架構和以村黨組織為核心、農村黨員為骨干的“一核多元、融合發展”聚能攻堅組織體系,吸納致富能手、農村黨員到村委會任職,支持、引導村黨組織和黨員帶頭創辦各類農村經濟經營主體,廣大黨員干部起到了“領頭雁”作用。
截至目前,赤南鎮共發展帶貧合作社(公司)33個,1340戶貧困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產業全覆蓋;同時,夯實各級駐村幫扶工作,下派黨員到村任第一書記,并將黨組織關系轉入所在村黨支部,形成了縣、鎮、村和縣直部門黨組(黨委)書記、駐村第一書記5個層面書記聯手抓脫貧攻堅格局。
“水泥路通到村,扶貧產業戶戶有。現在我們住在移民點,白天到合作社或者社區工廠務工掙錢,傍晚跳廣場舞健身。有了黨的好領導、國家的好政策,我們才有如今幸福的生活。”建檔立卡移民搬遷戶李朝菊高興地說。
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為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