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略陽縣觀音寺鎮爐子壩村生態漁業基地魚池遍布、波光粼粼,魚兒歡快地穿梭其中,這畫面不僅為寒冬臘月增添了生機,更是該鎮鄉村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該鎮位于秦嶺山區,水資源豐富,黑河作為漢江北源,流經全境,河中魚類眾多,鱖魚、黃辣丁等在這里原生態生長,肉質鮮美。
破舊立新,蹚出生態養魚致富路
憑借自然資源優勢,該鎮黨委敏銳捕捉市場變化,積極探索生態養魚新模式促進漁業轉型升級。鎮政府出臺扶持政策,與科研機構、高校合作,邀請專家培訓。爐子壩村借此機遇,與西部(重慶大學)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達成合作意向獲得技術支持,并與漢中中宸新能源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建爐子壩村生態漁業基地。
為推進生態漁業基地建設,該鎮成立“火種計劃”生態魚養殖小組,通過外出交流、向專家求助,破解傳統生態魚池產量低與環保難題。小組助力村集體引入智能化循環水養殖技術,建成24個PP圓形養殖池,配備養殖和循環水過濾系統,可監測水質、凈化水體,實現智能化操作管理,產量是傳統魚池的50至60倍。
爐子壩村黨支部書記唐明東向記者介紹:“截至目前,生態漁業基地已投資220萬元,項目建設期間帶動農戶40戶120人務工,戶均增收2000元。目前投放鱖魚、雅魚、金沙鱸鯉等20萬尾,預計帶動村集體年增收15萬元。”
特色模式,繪就生態產業新圖景
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智能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在這里得到應用,該鎮生態養魚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模式。
“火種計劃”生態魚養殖小組經調研、學習典型案例與實地觀摩,提議引入的智能化循環水養殖技術,發揮其節地節水等優勢,打造生態循環圈,破解養殖環保難題。同時,為解決魚類選育問題,成員查閱資料、請教專業人士,綜合成本、效益等因素,決定從鱖魚、鱘魚等魚類中擇優養殖。
該鎮黨委書記梁海平說:“觀音寺鎮現有安華莊高山冷水魚、觀音寺生態魚、爐子壩生態魚養殖基地,形成了集田地灌溉、觀賞垂釣、休閑避暑為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
多元效益,奏響鄉村振興幸福曲
生態漁業的發展,為該鎮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養殖基地為村民提供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吸引外出務工年輕人返鄉,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循環水養殖推動鎮域傳統漁業轉型升級,修復周邊生態,為鄉村旅游奠定基礎;生態漁業的發展帶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爐子壩村生態漁業基地負責人李明義說:“發展初期,政府提供資金與技術,幫助我們改善魚塘設施、引進優良種苗和先進技術,實現了魚產量和質量的大幅提升。后期,我們將依托市場需求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創造就業機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
憑借發展生態養魚這一特色產業,該鎮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我們堅持‘頭雁引領、群雁齊飛’的發展思路,由村黨支部引領,村集體經濟帶頭走前列,鼓勵其余合作社壯大發展,調動群眾發展產業積極性,同時提供務工崗位,助力群眾增收致富。”梁海平說。
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為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